
姜師立
揚州人常說:“揚州包子,包打天下?!边@句話的意思既有揚州包子味道好的含義,也有揚州包子品種多的含義。揚州著名早餐店有好幾家,傳統老字號有富春、冶春、共和春,揚州老話說“富春的包子、冶春的細點、共和春的餃面”,這三家老字號各有所長。當然揚州早茶品牌還有新創的錦春、怡園、趣園,另外還有花園茶樓、潘德林等,這些大大小小的早茶品牌形成了揚州豐富多彩的早茶文化。但如果有外地文化人來揚州,我更喜歡帶他們去錦春大酒店,就因為錦春會用小人書來推介揚州美食文化。不久前,接待中國作協書記邱華棟,就專門選擇了面朝運河的錦春,而客人們印象深刻的是飯店給大家準備好的人手一套的小人書。
記得10年前大運河申遺時,經常接待北京來的遺產專家。有一次我們申遺辦前面的東冶春包間訂滿了,就帶他們來到了東關古渡旁的錦春。包間里,給客人餐前休閑閱讀的小人書立即吸引了這批文化人,不但看得愛不釋手,而且提出要帶回去作為紀念品送人。飯店老板一聽,正中下懷,說本來就是讓你們帶回去幫助宣傳的。于是這批小人書隨著遺產專家來到了北京,而在北京的宣傳,讓其他的遺產專家知道了揚州大運河東關古渡旁有一家錦春。我想,他們喜歡在錦春就餐,一方面是因為錦春緊鄰大運河,坐在包間里可以一面品茶,一面欣賞大運河上的游船;另一方面很大程度就是沖著錦春的小人書去的。
錦春小人書的創意,據說是由揚州老文化人、前《揚州晚報》副總編丁曲向老板王學全提出來的,由丁曲和陶恩朝編著,高延普繪畫,主要內容是介紹揚州的早茶文化。目前已出到了第四輯。第一輯叫《錦春傳奇》,主要是介紹錦春這個名稱的來歷。據說,這個名字是乾隆下江南時起的。第二輯叫《錦春寶典》,延續了第一輯的傳奇色彩,說的是乾隆因懷念揚州錦春,在京城造了一座園子,錦春三公子進京獻上揚州茶點技藝,被乾隆贊為“美食寶典”。第三輯《錦春夢珠》,說的是錦春三公子奉旨在東關古渡旁建起了錦春美食樓,同時在揚州建錦春園的故事。第四輯《錦春巧謎》則另辟蹊徑,講述了消費者在錦春解謎的故事,并介紹了錦春的元寶肉、獅子頭、大煮干絲等另外幾道名菜。在錦春包間吃早茶的顧客,每人都會拿到一套錦春的小人書,在就餐的同時,看看小人書,了解揚州的早茶文化,主人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向客人進一步介紹揚州文化。這樣一頓早餐既讓外地客人享受了揚州美食,又讓客人了解到揚州文化,一舉兩得。外地客人對揚州文化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小人書成了揚州文化的推介信。
正常年份,錦春一年要送出2萬本小人書,以一本書3元成本計算,一年要花掉6萬元,看上去是增加了運營成本。其實這3元錢在每客100多元的餐費中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小人書帶來了好多回頭客,還有客人介紹的客人。筆者曾經接待過的不少客人,都介紹了他們的朋友去錦春吃早餐。據測算,每一本小人書被帶到外地城市,平均有5個人看到,就形成了10萬人的目標客戶,這對宣傳錦春、宣傳揚州美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而錦春不但在揚州開了多家分店,而且在安徽、鹽城、南通等地已開了40多家門店,其中上規模的餐飲店4家,成為揚州美食之都的知名品牌。
當然,錦春能夠在競爭激烈的揚州早茶市場長盛不衰,也不僅是因為做了幾本小人書。他們抓產品質量也很有一套,還與其他企業合作專門建起了中央廚房和食品加工廠。特別是他們對茶文化的推介也有獨到之處。大家都知道揚州富春的魁龍珠茶,作為與富春淵源深厚的錦春也用魁針、龍井、珠蘭這三種茶,卻為它起名“三省茶”。因為這三種茶來自三個省份,而“省”與“反省”的“省”是一個字,所以叫“三?。▁ing)茶”,喻意“吾日三省吾身”。這樣一來,文化味更濃了,當然這款茶就從商人茶變成為文人茶。
盡管錦春的小人書也不是十全十美,有的內容編造的痕跡太重。其次對揚州美食文化的宣傳有些地方并沒有尊重事實等,但作為起步沒有一些老字號早的錦春卻注重用文化產品來宣傳揚州美食,用文化來打造自身品牌。建設世界美食之都揚州,其他的餐飲品牌是否也可以從中學到什么呢?
作者簡介:
揚州市文聯主席、大運河文化專家。著有《中國大運河文化》《中國大運河遺產》《中國大運河·揚州》《中國大運河人物》《中國大運河百問》《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等多本運河文化專著。